工作动态

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报告

【来源】 本网站

【作者】 博物馆

【日期】 2024年01月12日 16:35

【点击】 []次

2023年,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作为省科协授予的第一批科学教育基地,积极投身科普工作,不仅致力于向公众提供全面丰富的科普服务,更将我馆打造成为科普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开展精彩纷呈的系列科普活动,我们迎来了众多观众的踊跃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网络媒体平台的引领下,我们努力将博物馆的资源与信息传递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升了科普服务的普及性和参与度。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2023年度,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致力于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服务。博物馆全年开放天数近200天,接待观众总数逾15000人次。接待校内外大小参观团体近80家4000人次,提供科普讲解服务350余次。

(二)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我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全年服务中小学生约5000人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体验。一是通过开展“地质科普进校园,古生物化石‘零距离’”系列科普活动,进入大学城周边小学、幼儿园,为学生提供兼具有趣性和教育性的体验。二是作为高校博物馆,积极为贵阳市中小学的参观学生提供科普讲解服务。

(三)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我馆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主题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促进了公众对地理、生物等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更新情况

开放信息公示:我馆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网络媒体,及时向公众发布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地址等基本信息。这确保了公众能够随时获取到参观博物馆的相关信息,提高了开放信息的透明度。

科普教育活动宣传:我馆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动静贵州等网络媒体发布活动宣传、预告、回顾以及藏品故事等内容30篇,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科普教育活动。

展教资源分享:我馆拥有丰富的信息化展教资源,与动静贵州联合开发了16个馆藏展品数字化介绍及语音讲解,制作了4个展厅的VR虚拟观展、2个科普视频等。我们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分享这些资源,让更多人能够在线上体验博物馆的精彩内容。同时也为远离博物馆的观众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

通过以上措施,我馆确保了科普服务信息的及时更新、公开透明,为更多人提供了便捷的科普学习途径,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科普教育效果。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在做好日常参观服务的基础上,我馆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全年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6·1”儿童节、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型”公教活动,联合本校相关学院以及贵州大学、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医科大学相关学院开展与地质类、生物类、民族类、文史类、艺术类等学科课程相关的“学研型”公教活动21场,全年公教活动受益人数达3000人次。志愿者们为科普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展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责任感。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3年度,我馆用于科普工作的经费约4.5万元,确保了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博物馆有7名在职工作人员和60名学生志愿者,为各项科普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实后盾。

二、特色工作

(一)“博物馆奇遇记”系列科普活动

我馆依托自身场馆,整合高校科学力量、地方文化组织和社会媒体几方面资源,采用“线下展演+线上直播”方式,从四维角度策划了“见形见灵见神”博物馆奇遇记系列科普活动。

一是采取了“话题互动式”导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向交流的问题。直播表演环节时设置了双重主播,省知名新闻记者和安顺地戏文化协会副会长分别担任主持人和文化解说嘉宾,主持人站在观众的视角发问,嘉宾在为观众解惑的同时,也代替观众与主持人互动。欣赏完活动现场的地戏表演后,线上线下的观众进入博物馆观展。

二是形式多样化——知名主持人导播、特邀嘉宾主讲、博物馆老师导览相协调。知名主持人导播:通过邀请知名主持人,提高了活动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他们具有良好的主持和导播技巧,能够为观众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博物馆内容。特邀嘉宾主讲:通过领域内的专业嘉宾主讲,为活动增加了专业性和深度。专业知识的分享能够吸引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观众,提升了活动的教育价值。博物馆老师导览相协调:我馆教师了解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能够为观众提供深入而全面的解读。与主持人和嘉宾相配合,可以使导览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传播立体化——线上直播、现场观看、全程报道相补充。多元化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博物馆参观体验,也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效率。线上直播有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受众打开了一种参观博物馆的便捷方式,也为文化传承和科普宣教创设了新路径。活动当天直播时长近3个小时,完整记录地戏表演及博物馆观展过程,当日在线观看即超过10万人次。数字化科技手段的合理利用,将科学普及与传统文化、新媒体技术、教育等领域相结合,使活动既有文化深度,又具现代感,将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鲜活地呈现在公众眼前,达到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目标。

(二)“六·一儿童节”主题科普活动

我馆在六·一儿童节举办特色科普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当地的"双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品位做出了积极贡献。活动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了科普与娱乐,使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为未来的科学普及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一方面,在广场设摊点引流,吸引小学师生开展科普游戏。活动当天,香樟广场上彩旗飘扬,欢歌笑语。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纷纷来到科普活动签到处留下属于自己的创意签名,放飞童心,心随笔动,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了新奇与期待。在做游戏积章环节,参加的孩子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经过新奇有趣的“藏品扮演”、紧张刺激的“快问快答”、展现聪明才智的“我来科普”等游戏关卡,在收获了丰厚的奖品和欢乐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另一方面,在博物馆内进行科普讲解与互动。讲解员带领到馆的家长和中小学生们悠游贵师小博,品山地的神秘与风采,览生灵的神奇与多元、赏族群的心灵与艺术,激发孩子们对贵州山地文化和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厚植家国情怀。在见智厅科普知识抢答活动现场,小朋友们积极抢答,回答问题的声音和掌声此起彼伏。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小朋友们收获了丰富有趣的知识,埋下了一颗热爱自然,探索科学,散播人文的种子。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一是人员短缺,影响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科普活动的筹备和执行;二是部分活动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社会影响力不高三是部分设施需要优化升级,以提升博物馆整体的展示效果。

四、工作建议

(一)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为了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建议上级科普管理部门适当提供科普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这将有助于改善科普设施、培训科普人员、扩大科普活动的覆盖范围,并提供更好的科普资源供公众使用。

(二)加强合作机制建设

建议省科学文化相关单位与高校博物馆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通过与高校博物馆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更多具有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科普活动。双方可以共同策划科普项目,合作推出科普出版物和在线资源,提供专业的科普培训等。

(三)创新科普形式和内容

建议上级科普部门采取各种形式支持和鼓励博物馆采用创新的科普形式和内容,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互动体验的科普展示。同时,关注热点话题和前沿科技,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提供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科普内容。

(四)适当给予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职称评定支持

希望上级科普部门协调各类资源,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给予适当支持。如,向省内具有职称评定权限的相关部门呼吁,在科普工作人员职称评定方面充分考量高校博物馆工作的特殊性和科普特色制定专门的评定通道和标准;支持和鼓励高校博物馆参与科普项目提供科普培训机会以帮助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

2023年的工作成绩,让我们有了做好下一年工作的信心和底气。通过本次自评,我们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不断推动高校博物馆科普工作朝着更为卓越的方向迈进,积极助力我省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


                                                        2024年1月



【责任编辑】一审(校):刘婷婷;二审(校):王强;三审(校):周成海


上一篇:世界地球日|贵州接力打开大美自然

下一篇: 新展开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生书法作品主题展”邀您参观交流